睿立方觀點
RECUBE VIEWPOINT
|
睿觀點 | 農投公司業務機會之農產品貿易摘要: 農產品貿易連接著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兩端,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的生產收入和城鄉居民的食品消費。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投類公司逐漸成為區域農業產業化的主要推動者或參與者,農產品貿易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環節,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如何?農投類公司該如何更好開展此項業務?本文對此作了簡要分析,以供參考。 一、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糧食、油料、果蔬、畜產品、水產品等農產品年總產量超20億噸,絕大部分進入到流通領域,流通渠道主要依靠線下經銷、線下直銷、電子商務三種渠道。線下經銷渠道主要為批發市場,是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的核心渠道,承擔全國約70%的農產品流通量,2021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約4100家,交易額達5.81萬億元,成交量達9.8億噸。線下直銷渠道以涉農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要銷售主體,向零售終端或消費終端直接供貨,包括農超(生鮮超市、菜市場、社區店等)、農企、農校、農政對接等模式,承擔全國約20%的農產品流通量。農產品電子商務渠道從2012年開始迅猛發展,2020年新冠疫情作為催化劑進一步加速農產品電商行業發展,該渠道約占全國農產品流通份額的10%。 圖1-1 我國農產品三種主要流通渠道 二、農產品貿易發展趨勢 (一) 渠道多元化:線上線下渠道融合發展 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鼓勵在農產品流通領域發展電子商務,此后國務院、農業農村部及相關部門,先后印發了《推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行動計劃》(農市發〔2015〕3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8號)、《關于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指導意見》(農市發〔2019〕5號)等文件,不斷探索農村電商發展模式,構建支持農村電商發展的政策體系。與此相應,我國農產品電商近年來發展迅猛,2021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4221億元,是2016的2.6倍,根據《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2025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預計達到10000億元,占農產品總交易額比重預計達到15%。 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多年發展,帶動了相關法律法規、交通物流、冷鏈設施、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等軟硬件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為我國形成農產品流通渠道多元化發展格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在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生鮮超市、生鮮電商等傳統渠道穩步發展提升基礎上,O2O(代表企業有美團、京東到家等)、新零售(永輝、盒馬等)、社區團購(興盛優選、橙心優選等)、B2B(美菜網、一畝田等)等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新型零售、批發渠道快速發展,未來線上線下渠道進一步深度融合發展將是大勢所趨。 (二) 產品品牌化:供給需求兩端共同需求 “十三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推動品牌強國戰略,我國農業品牌建設進入快車道,目前已形成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協同發展的品牌體系,洛川蘋果、五常大米、潛江龍蝦、陽澄湖大閘蟹、長白山人參、褚橙等一批特色鮮明、質量過硬的農業品牌已深入人心,品牌價值不斷提升!掇r業農村部關于加快推進品牌強農的意見》(農市發〔2018〕3號)提出,力爭3—5年,重點培育一批全國影響力大、輻射帶動范圍廣、國際競爭力強、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級農業品牌,打造300個國家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500個國家級農業企業品牌,1000個農產品品牌。 農產品品牌化發展既有國家政策的引導作用,同時也是農產品供給和需求兩端的共同需求。從供給端來看,農業品牌化發展倒逼生產端進行標準化、規;、品質化生產,同時在銷售端提升產品溢價能力,是助推我國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進而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目前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對加強農業品牌建設已形成廣泛共識。從需求端來看,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對食品的消費由溫飽需求轉向品質需求,更加注重產品的綠色、安全、健康、營養甚至精神內涵等特征,而消費者對于產品品質最簡單直接的判斷標準就是品牌,根據艾媒咨詢調查數據顯示,41.0%的受訪網民表示會特別考慮有產地品牌的農貨。與此同時,目前我國農產品品牌消費集中度還處于較低水平,從電商平臺統計數據來看,在休閑食品、糧油調味、生鮮食品三大品類中,TOP20品牌的合計市場占有率僅為12%、14%、8%,說明新興品牌市場發展空間還十分巨大?梢,在政策引導激勵以及供需兩端需求推動下,農產品品牌化發展將是必然趨勢。 (三) 全程數字化:提升運營效率和客戶體驗 得益于物聯網、大數據、網絡通信、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近年來農產品貿易領域數字化程度不斷提升。 一是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生鮮超市等傳統批發、零售經營主體通過采用數字財務系統、訂單管理系統、智能物流解決方案等數字化服務,極大提升了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二是有效緩解了生產者—經銷商—消費者鏈條間各個環節的信息不對稱,使得產量、價格、口味偏好等市場信息能更快地在上下游之間傳導,促進農產品供需總量實現動態平衡,有效解決了以往經常性的供需失衡帶給農民的價格大幅波動風險。三是物聯網、區塊鏈技術等的廣泛應用,使得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全鏈條信息得以被記錄,實現產品質量安全順向可追蹤、逆向可溯源,全面提升政府部門和經營主體對產品質量安全的管理能力和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增強消費者的安全感和消費體驗。隨著新技術的更新迭代以及實踐經驗的逐步累積,未來農產品貿易行業數字化、智慧化發展水平也將不斷提升。 三、農投類公司發展農產品貿易業務的主要策略 (一)加強渠道建設,建立一核兩翼流通渠道 鑒于農產品批發市場目前承擔我國70%左右的農產品流通量,可以預見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農產品批發市場仍將是我國最主要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同時,線下直銷渠道和電商渠道在提升收益水平、豐富銷售模式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因此,農投類公司可通過建立起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以線下直銷渠道和電商渠道為兩翼的渠道體系,保障基本盤穩定的同時,不斷拓展市場區域。 1. 提升批發市場運營管理水平,做實經銷渠道 一是對于有當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資源的農投類公司,應做好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運營管理。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產地、集散地與銷地相銜接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產地批發市場又分為國家級、區域性和田頭市場。國家級市場截至2020年底只有21家,規劃到2025年達到30家,主要由農業農村部和省級政府主導建設。田頭市場主要依托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經營主體建設,輻射所在村鎮及周邊村鎮。區域性產地市場主要輻射所在縣及周邊縣,是引領區域農業發展的“橋頭堡”。因此,在種類上,農投類公司一般負責區域性產地批發市場(尤其是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和運營管理。 針對目前產地市場與集散地、銷地市場相比,交易設施、冷藏保鮮、商品化處理、環境衛生、管理信息系統等設施普遍缺乏的狀況,農投類公司應根據《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的通知》(財辦建〔2021〕37號)、《“十四五”全國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發展規劃》(農市發〔2022〕3號)等相關文件要求,對批發市場進行升級改造,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運營管理能力。主要包括:改造交易區和內部道路等基礎公共設施,滿足分區、分類經營要求;建設規模適度的預冷、貯藏保鮮等設施,減少農產品損耗;配備清洗、分揀、烘干、分級、包裝等設備,增強產地商品化處理能力;完善通風、排水和垃圾處理等設施,改善環境衛生;開展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推動實施電子結算,加強買賣雙方經營和交易信息登記管理,促進人、車、貨可視化、數字化管理。 二是借助批發市場做實經銷渠道。農投類公司可以利用自身運營管理批發市場帶來的政府資源、場地條件、市場信息等優勢,開展當地優勢農產品的批發經銷業務,并以此作為自身貿易業務的基本盤,獲取持續、穩定的收益。 2. 以農政、農校對接等模式為切入點,打通線下直銷渠道 農投類公司應充分依托自身作為國有企業的資源、信用優勢,打通線下直銷渠道。首先開發政府機關、當地國企、學校及醫院等事業單位客戶,之后逐步拓展到酒店、餐飲企業、商超、農貿市場等客戶群體,建立起在當地的直銷體系。模式成熟后,可以探索在周邊的大中城市設立直營店,以及與盒馬鮮生、大潤發、永輝超市等全國性新零售渠道合作,成為其產地直供商,進一步做大線下直銷渠道。 3. 充分利用電商平臺和自媒體,布局電商渠道 一是與電商平臺合作。積極入駐京東、天貓等傳統綜合性電商平臺及新電商平臺拼多多,通過自己打造運營團隊或外聘運營團隊的方式擴大網絡銷量。與本來生活、京東生鮮、叮咚買菜等專業生鮮電商平臺合作,以產地直供方式,借助各生鮮電商平臺強大的銷售網絡擴大市場規模。與美團優選、橙心優選等社區團購平臺合作,通過“預售+自提”的模式,為社區家庭消費者提供生鮮產品。 二是開發自媒體渠道,發展直播、視頻帶貨。農投類公司可以自建團隊或與知名自媒體人合作運營,利用“抖音”、“快手”等直播、短視頻平臺,形象立體展示當地特色農產品。農產品具有極強的地域特殊性,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可以多維度展示農產品的種植環境、生長過程以及農耕文化等內容,帶給消費者更多的直觀體驗,加深消費者對農產品特點印象,提升消費者信任度。 (二)注重品牌建設,打造區域及企業農產品品牌體系 農投類公司應抓住消費者品牌意識提升,且新興品牌市場發展空間巨大的機遇,按照優質產品認證化、認證產品商標化、商標產品名牌化、名牌產品市場化發展路徑,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及自身企業或產品品牌。 首先,對于當地特色優勢農產品,要積極申請“三品一標”(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認證。其次,通過商標注冊形成自己獨有的身份標識。再次,與知名品牌策劃運營機構合作,做好品牌宣傳推介,充分發揮農業展會在品牌營銷推介、產銷對接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借助農產品博覽會、展銷會等渠道舉辦推介專場、高峰論壇、品牌大會等一系列高端品牌推廣活動;利用電視、廣告等媒介宣傳品牌;利用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實施精準營銷。此外,還應通過和政府合作,建立農產品品牌尤其是地理標志商標的保護體系,實現品牌的穩健和可持續發展。 圖3-1 品牌體系建設的核心環節 (三)推進數字建設,提升運營管理及流通體系發展水平 一是加強公司運營管理的數字化建設。農投類公司應通過搭建數字化管理平臺,充分挖掘、分析、應用業務過程中沉淀的數據價值,實現運營管理提效降本、產品體系不斷優化、售后服務敏捷快速、合作伙伴高效對接。 二是加強產品流通體系的數字化建設。通過建立農產品溯源管理系統,運用二維碼、RFID標簽等方式賦予產品“身份碼”,銜接生產企業、加工企業、批發市場、倉儲物流、零售終端和消費終端等節點,實現產品身份唯一性、全程追溯、有效防偽、產品流通去向管理等功能,增強消費者的安全感。 四、結語 開展農產品貿易業務,是農投類公司參與區域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內容,農投類公司應緊跟農產品貿易呈現出的渠道多元化、產品品牌化、全程數字化等發展趨勢,加強渠道、品牌、數字化建設,在提升自身經營效益的同時,也能更好發揮自身聯農帶農作用,促進區域農民共同富裕。 |